logo
      描述
      電話:13067125959

      滴滴虧損的背后:互聯網行業的虛假繁榮

      瀏覽: 作者: 來源: 時間:2024-11-17 分類:行業資訊

      一家獨大,被乘客和司機都罵黑心的滴滴,竟然虧損109億?!錢都去哪了?


      1. 震驚!滴滴被爆2018年虧損109億

      滴滴近日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。

      近日,有知情人士拿到了滴滴出行的內部財務數據,顯示2018年滴滴虧損高達109億。這一消息滴滴官方予以確認真實。

      這與我們外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!

      早在滴滴通過補貼一路吞并,最終成為網約車的一哥的那天起,外界就已經認定,接下來就是“剪羊毛”的季節了。

      滴滴也沒讓我們“失望”,抽成一路上漲到30%,價格也更高了,春節期間乘客叫車統一多交5塊錢以上的補貼費,美其名為給司機的紅包,而滴滴則一分未出。

      照理說這樣黑心的滴滴每天都不知道賺了多少錢,但現在財報竟然透露滴滴一年虧損109億?這不是在開玩笑嗎!

      要知道,滴滴2017年虧損僅25億元。

      就在去年年初,程維還滿懷信心地對外宣布——滴滴預計2018年將實現盈利,盈利大概為10億美元!

      然而現在卻說滴滴虧損109億,相差實在太大!

      即使因安全事故暫停了順風車服務,去年的虧損也不可能比前年陡然增長400%以上。

      錢都去哪兒了?

     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,滴滴訂單總量達74.3億單,平臺乘客規模超4.5億元,每日完成單量超2000萬次。滴滴雖未公布訂單具體金額,但以高達25%的抽成來算,滴滴的營收至少幾百億。

      更何況滴滴是一家輕資產運作的平臺,一無司機,二無的士,三不用給車加油, 滴滴本該賺得盆滿缽滿。

      那么,錢去哪了?

      2. 滴滴:113億補貼司機

      一家壟斷中國90%網約車市場的企業,竟然虧損了109億,錢都去哪兒了?

      財報顯示,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機補貼方面投入共計113億元。這跟滴滴司機們抱怨“高抽成”,賺不到什么錢的說法可不一致。

      但春節期間某滴滴司機曬收入的截圖似乎又佐證了補貼高這一說法。截圖顯示,2018年12月該司機總收入達17292.93元,獎勵金額(補貼)達4695.28元;2019年1月的總收入達17183.43元,補貼收入高達5142.7元。

      也就是說,一位五星司機的補貼收入竟然占到了其總收入的1/3左右,確實有點出乎意料。

      當然了,單憑一個司機的賬單難免被認為是個例,恰好此前某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發布了滴滴司機的月流水賬單。

      賬單顯示,這些滴滴司機的日均流水超646元,算下來一個月流水平均為1萬8左右,與此前司機的收入相當。

      由此可知,滴滴司機們獲得的補貼絕對不低,而這也成為滴滴支出中重要的一筆。

      但這就更說不通了,一個已經壟斷了90%市場的網約車公司為什么還要花如此大的代價來“籠絡”司機呢?

      事實上,隨著合規化的強勢推進,大量不合規司機、車輛被清理退場,現有的優質司機就成了香饃饃。

      與此同時,美團、高德等互聯網公司和各大車企也紛紛駛入網約車賽道,前兩者與滴滴類似,而后者則自帶車源,如此一來,爭奪的重點就變成了司機。而爭奪的方式就是補貼。

      說起來也挺好玩的,滴滴名義上收取司機30%的抽成,但這些抽成又很快“獎勵收入”的方式發給了司機,“其他收入”都會全額給司機。滴滴落了個兩頭不討好。

      也就是說,看似已經落下帷幕的補貼大戰,實際上一直就沒有停下來,滴滴還是得采取高額補貼的方式維穩市場。眾所周知這樣一個“死循環”下只有不斷投入大量資金,才能獲得盈利。

      滴滴當然也知道這點,所以滴滴才千方百計擴展自己的版圖,因此滴滴支出真正的大頭在投資。其實這可以理解,主營業務無法盈利,滴滴總要給自己找條活路吧。

      3. 實質:滴滴是一家投資公司

      事實上,從2015年開始,滴滴剛站穩腳跟就開始它的并購投資之旅,如今的滴滴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家專業的投資公司。

      而滴滴自己也是這么的,為此,在去年的8月份,滴滴一口氣成立了兩家子公司,專門用來做投資的。

     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小巨頭滴滴的投資布局,以下數據來源2017年IT 桔子數據整理。

      作為一家出行公司,出行市場自然是滴滴整個業務版圖的重中之重。

      經過一系列的并購集成和業務擴張,滴滴的出行業務已經囊括了的士、專車、快車、順風車、公交、代價、試駕、租車,甚至是企業用車。

      作為一家國際化的企業,海外業務怎么能欠缺呢,滴滴在東南亞、印度、巴西、澳大利亞、美國等國家皆有落子。

      滴滴還投資了餓了么,之后,滴滴還上線了自己的外賣業務,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。

      而這些僅僅這是滴滴在2017年及以前的投資,到了2018年,滴滴的投資越發瘋狂了。數據顯示,滴滴2018年投資事件共為25起。

     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,截止2018年12月,“滴滴出行”作為投資機構已對外進行了68起投資事件,其中不乏數億美元的大筆投資。

      粗略計算,如今的滴滴已經先后切入了外賣、共享巴士、網絡安全、共享單車、網絡安全、二手車、云計算、網絡安全、無人駕駛和金融等諸多領域。

      4. 作死:滴滴妄圖金融造血

      當然這些還不夠,雖然這些投資的加注,讓滴滴的估值越來越高,但同時這些投資也不可能給滴滴帶來短期的回報,這對于主營業務無法盈利的滴滴來說遠遠不夠。

      數據顯示,滴滴平臺乘客規模超4.5億元,每日完成單量超2000萬次;而平臺注冊司機5000萬人,每年約有2000萬人在滴滴平臺獲得收入。

      如今滴滴,企業虧損的同時又手握巨額流量,不發展互聯網金融豈不可惜?滴滴當然明白。

      2015年,滴滴開始布局互聯網金融,經過三年的投資并購,滴滴已經取得了支付、網絡小貸、融資租賃、商業保理、保險代理等5塊金融牌照,涉及貨幣基金、保理、保險、汽車融資租賃、消費信貸等業務。

      但如今的互聯網金融哪有這么好做,京東金融基本無望已經改名為京東數科,騰訊金融半死不活,阿里的余額寶收益也降到了歷史最低點,數不清的P2P公司倒閉。。。

      而且從滴滴寄予厚望的重點項目“點滴互助”來看,該項目于2018年12月30日上線,目前參加的用戶數量超過3萬名。而“點滴互助”與支付寶的“相互寶”有諸多相似之處,相互寶用戶則已經破3000萬。

      即便如此,相互寶也存在不合規的風險,與相互寶類似的點滴互助自然也不例外。

      唯一與滴滴主營業務相關的汽車金融業務是“分期購車”,但這個項目早已經被各大二手車集團占據,比如毛豆新車、易鑫、大搜車等,滴滴想要取得一席之地恐怕是難上加難。

      事實上,互聯網金融領域里,大部分的項目由于螞蟻金服的存在,用戶很難會注意到其他的小品牌。

      這也意味著,滴滴想要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立足必須補充彈藥,加大宣布,增加補貼,而這些操作都需要錢。

      換句話說,滴滴看似創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,但每個生態鏈里都需要“無止盡”的資金注入,才有可能做大做強。

     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,曾經的樂視不也是這樣嗎。當然,作為滴滴曾經的受益者,文君自然不希望滴滴走樂視的老路。

      不過,形勢不樂觀。

      5. 背后:互聯網行業的虛假繁榮

      滴滴不是特例。

      事實上,只要我們認真研究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就會清楚,所有的企業都是用同樣的模式起來的——前期用免費甚至補貼的方式打壓對手搶占市場,再之后通過規模盈利。

      一般盈利方式有三種,一種是廣告,比如說百度,谷歌等公司;一種是增值服務,如360公司的瀏覽器、網頁游戲;還有一種就是本身交易量比較大的如淘寶或京東。

      以滴滴龐大的交易量,它本該和淘寶京東一樣,光靠抽成就能實現盈利,但是滴滴步子邁得太大了,還沒等主營業務盈利就瘋狂地擴張版圖,這就導致滴滴沒有太多的精力精細化運營網約車業務。

      另一方面,作為一個出行工具,用戶也不可能時時刻刻會打開滴滴,這也導致其無法通過廣告或者增值服務獲得大的利潤。

      與此同時,滴滴作為一家成長中的企業,為了財務報表好看,只能不斷地提高抽成,但這又會加大與司機之間的矛盾。為了緩和矛盾,滴滴又千方百計通過補貼的方式補償司機。這就是一個死循環。

      而對于誕生至今未盈利,年虧損已超百億的滴滴而言,高額補貼的運營模式還能支撐其走多久,不得而知。

      這樣的泡沫公司還有很多,嚴重的是它們會透支我們國內市場的潛力,對以后的健康發展造成危害。

      一旦資本恢復理性,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!